参加上海教育工会集训、反复打磨3个比赛环节,还有每周一次的磨课……4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的“青椒”高晓沨来到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的领奖台上,摘得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的桂冠。
教师的“养成”需要点滴汇聚、经年锤炼。高晓沨很感慨,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专业技能、教学设计、授课技巧、心理洞察等诸多方面。
(资料图片)
如今,办好青教赛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和学校的目标,青年教师们以“上好一门课,上好一堂课”为荣,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扎根教学。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沃土里,一大批怀揣梦想、师德高尚、学识扎实、教学精湛的青年教学能手脱颖而出。
4月20日至24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清华大学举办。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教师梁思思、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周峰、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高晓沨、四川大学教师朱桂全、浙江大学教师赵坤等5名选手分别获得5个组别的一等奖第一名。
本次竞赛设置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思想政治课专项5个组别,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要求每名选手在赛前提交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16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对应的课堂教学节段PPT。决赛阶段,选手现场随机抽取一个教学节段,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并撰写教学反思。7名评委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分别打分。
以赛促教、教学相长。通过比赛,教师们也收获了成长和蝶变。
从讲台走向领奖台,华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冯净冰感受颇多。她说:“作为一名华理‘青椒’,我会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提升,把我的学识充分地融入教学实践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为祖国建言献策的服务理念与家国情怀。”
课后的教学反思也尤为重要。大赛中,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徐晓雅用法语讲授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课后,她进行了深度思考:“本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层次比较分明,逻辑清晰,结合现实事例,引入多重视角和辩论环节,产生‘争鸣’和开放性思考空间。”徐晓雅认为,课堂上还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有人认为是小说主人公与生俱来的虚荣心毁了她,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当时的法国阶级矛盾让她变得虚荣。“我会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虚荣,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造成的?”徐晓雅表示。
“如何用引导式的提问去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医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青年教师朱桂全对此有着深刻体会,他回忆,以前他会直接把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或者结合临床案例告诉学生。现在,他更注重在引导时不断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答案,并在实践中验证答案科学与否。
为了鼓励这些不断成长的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明确,对于所有获奖选手,将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体现教育教学实绩,在相关荣誉表彰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国总工会也明确,对获得各组别一等奖第一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将在次年“五一”表彰中,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