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综研视点|高水平开放8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花繁叶茂
今年是我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八周年。“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广东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田’、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作用。”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8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介绍说,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
“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8年来,践行高水平开放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成果涉及包括营商环境、贸易便利、投资自由、金融开放等领域,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贸创新中心主任余宗良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同时,广东自贸试验区经济质量不断攀高、规模快速扩大和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如广东自贸试验区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效显著,税收由2015年的57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950亿元,带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国内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24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663亿元,增长超过1倍;科技创新态势加速演进,创建了211家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城市空间品质树立新标杆,广东自贸试验区8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年均超过1300亿元。”
具体来看,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绩:
高水平投资平台作用显著。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企业准入方面实施全国最短外资负面清单和全国首创商事登记注册制;在企业准营方面实施“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交地即开工”“无证明自贸区”等创新举措;在服务企业方面建立了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产业和人才政策,落地企业和个人“双15%”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高效便利的跨境税收服务。自2015年成立以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2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亿美元,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投资了465个项目,集聚了总部企业272家。
国际贸易门户枢纽功能突出。对标国际先进自贸区,打造高效便利的大通关体系,平均通关时间缩减了80%,监管证件从86种压缩到46种,申报无纸化率达到99.6%。建立了海陆空联运的大航运体系,国际班轮航线从204条增加到352条,开展了联结全省9市的“一港通”“组合港”业务,建设了对接广深港三大国际机场的空运货物中心,开通了南沙港铁路“中欧班列”。近三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000亿、3000亿和5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
金融开放创新成果丰硕。立足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投融资改革试点,建立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至2022年,累计新增金融机构5.5万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45家;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结算量占全省的1/4,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全省的1/7,累计办理FT账户资金业务超2万亿元。
余宗良说,随着广东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南沙、前海、横琴几大片区的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功能、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张劲松表示,对此,下一步广东自贸试验区要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对标CPTPP等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争取形成一批示范性引领性的制度型开放经验。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便利化市场准入制度,打造与港澳协同、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提升粤港澳深度合作水平。以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方向,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服务业领域开放,提升粤港澳要素自由流动水平,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便利港澳居民生活就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示范区。
余宗良表示,当下,广东自贸试验区正迎来战略功能提升的新机遇,将不断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示范制度型开放,强化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创新开放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记者|王曼 封面图由前海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