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斯洛需求理论里,最基础的需求是温饱,然后次之的需求是安全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故乡就是一个给人提供安全感的地方,而且故乡这个概念对农业社会的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3、中国人的故乡情结特别大,因为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4、在农耕社会里,一个人赖以为生的所有资源都是脚下的土地,人在被土地养育的同时,也被土地套上了枷锁。
5、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几乎都是围绕着土地产生的,因此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故乡是一个对自己绝对包容,绝对安全的心灵港湾。
6、即使在中国进入工业社会后,因为这种故土情结,还会产生像春运这样的人口大迁徙。
7、人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家。
8、比如我在刚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一个仅仅几百公里外的城市读书时,最初的那段时间确实就特别想家,那其实是源于对未知的大学生活的恐惧。
9、一旦和寝室一堆禽兽混熟以后,立马就变成了乐不思蜀的混球。
10、抽空回家。
11、无论是谁,离家久了以后都会非常想家的,因此如果自己所在的城市离家比较近的话,那么可以抽空选择回家,看看父母也看看朋友们。
12、现在的交通很发达,想到哪个地方很快就能到达了,如果自己想家的话,那么就回去,多陪伴父母。
13、想念家人;想要回家,“想”是指脑海里呈现出某些影像。
14、想家准确的说是脑海里经常呈现家人或家中的影像。
15、想念家乡,也是想念家里的亲人朋友,或者一草一物。
16、对家乡回忆的涌现。
17、在商代甲骨文中,“家”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宀” (房屋的象形)中的豕为雄性的(腹部有突出的雄性生殖器),另一种较简单的写法,不强调性别,突出雄性生殖器的“豕”应是“豭”的象形初文,是兼称声符的。
18、而不强调性别的“豕”则是省形。
19、到了周代金文中以不强调性别的写法为主,后世的“家”字就是由这种写法演变而成。
20、在商代甲骨文中,“家”中的“豕”大多是画出猪体的轮廓,也有只画出猪体的线条的,周代金文的“家”是由这种简便的写法演变而成。
21、在甲骨文中出现了省略像豕的前蹄的笔画的写法,但周代金文则是由甲骨文的完整写法演变而成。
22、你这种情况还是对生活不适应,最好的办法是和父母多沟通,等过一段时间,适应适应就好了,总得需要一个过程才可以的。
23、也可以跟朋友沟通一下,让他们来看看你。
24、或者你也可以尝试出去购物,让自己忙碌起来,没有时间去思念家人,出去购物给他们买东西;去书店看书,现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不怎么看书了,拿着书本的感觉也渐渐消失。
25、约上朋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旧习惯的朋友,有事没事拉上朋友,一起来聚聚。
26、宅在住处,打扫房间。
27、家,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28、家,可以平淡,却不可以冷战。
29、家,可以贫寒,却不可以分散。
30、什么是家?有老有小,有说有笑,,柴米油盐,有锅有灶,家人团圆,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幸福相伴。
31、出门在外特别想家,这是很多在外游子的共同感受,为了缓解这种思乡的情绪可以:经常给家人打电话周末空闲时打电话与家人交流沟通,给他们多讲讲自己来到大学的感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多征求他们的意见。
32、也可以与自己在其他大学就学的老同学、好朋友多给朋友电话联系,相互交流学习、生活经验。
33、2、想家时记一篇日记想家的时候不妨坐下来记一篇日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感想记录下来。
34、过几年后打开回味一下,也不失为一种精神享受。
35、3、让自己变得忙碌想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忙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也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缓解思乡情绪的途径。
36、这样,自己的成绩在一个阶段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而内心的想乡思绪也逐渐在减弱。
37、4、融入新环境新生开始的时候特别容易想家,是因为环境变陌生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你必须走出你的舒适空间,你才能引导自己快速适应和融入新生活、新环境、新的社交圈子,恋家情绪也会得到舒缓。
38、5、学会适应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些难,但这只是时间问题,很多同学感觉过一段时间,时间长了适应就好了,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很多同学的大二大三,甚至研究生也同样会非常想家。
39、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有的同学会因为不懂调整自己产生厌学退学最后回家的后果,再难再陌生也要忍下去,坚持下去,回家一定不是父母期待的办法。
40、或许是这个家你觉得太幸福、太有满足感吧!想家,说明你比较闲,就得尽量找点事来做,哪怕是一些小事也可以做的;或者有空出去找你朋友聊天 、逛逛等等;只要尽可能的不让自己闲下来,这样忙着处理事情了,也就不会有其他杂念来冲刺你的大脑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