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娄山下,湄潭县茶海飘香,各茶场内茶企的干净茶自动化生产线忙碌不停;万亩辣椒种植基地里,火红的辣椒迎来丰收佳节季;茁壮的稻子刚抽出新穗,农户和农技专家们仔细排查病虫害;特色民宿内,一群群游客沉浸在傩戏、钓鱼、乡村篮球、美食大赛等精彩的节目氛围……村美、人和、共富,一幅美丽乡村振兴新气象画卷,在湄潭县各地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产业兴旺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建设集聚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资料图片)
近年来,遵义市湄潭县广开门路“聚”才,不拘一格“用”才,多措并举“留”才,畅通人才、智力、技术、管理、服务下乡通道,全链条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选优配强乡村“领头雁”,充分借势用好“智囊团”,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湄潭茶海。程文涛 摄
“领头雁”引领数字乡村新风尚
今年暑假,遵义市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孔坝村村委大楼格外热闹,80余名中小学生在志愿支教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课。国学素养、书丛墨韵、“棋”思妙想、影音品析、优速篮球、户外探索……一节节生动的暑期体验课,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为他们提升综合素养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支教老师都是来自省内各地的大学生,一共有8名。今年7月初,我看见杜玲姐直播发起暑期支教班活动,便第一个报了名。”中国药科大学学生佘虹说,“能为自己的村子服务,参与家乡建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佘虹口中的杜玲是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岩孔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湄潭县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为了凝聚乡村振兴建设力量,发挥后备人才优势,做好人才培养“传帮带”,杜玲借助网络平台联络湄潭县在外发展的人才,组建了一支省内大学生志愿支教队,作为村级后备人才,在孔坝村村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金凤凰孵化计划暑期支教项目,为乡村教育助力。
“这是‘网络众筹’出来的暑期班哩!我们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和网友们聊到乡村发展短板话题,逐步碰撞出来的点子。通过层层把关筛选,我们聚集了一批真心想为家乡建设的贵州青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落实项目。”杜玲介绍,“不仅是支教,还有很多网友为我们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和宝贵建议。”
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岩孔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杜玲。受访者供图
像众筹暑期班一样,借助网络“桥梁”,创新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是杜玲带领开展基层工作的一种。早在3年前,杜玲开始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家乡美景美食、乡风文明。并借助短视频流量,为本地农特产品销售牵线搭桥,带动翠芽蜜、辣椒、茶叶等农特产品销售额超700万元,为当地避暑引流超8000人次。
如今,在抖音平台已经积累15万余粉丝的她,成了村里的网红,当地政府为村委配备了专业的直播和视频剪辑设备,建设直播中心,成为全县“百村万民新农人”培训基地之一。
“今年,县里开展‘百村万名新农人’培养培训计划,通过探索‘合作社+企业+直播中心团队+电商’的发展模式,组建‘直播中心’,鼓励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级后备力量、大学毕业生加入‘直播中心’,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直播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杜玲说。
干农村工作要与时代接轨,从创新里找点子寻机会。深耕乡村基层工作8年,杜玲深知利用网络终端对于打破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性。作为村里的书记网红,杜玲利用“直播中心”,义务开展短视频教学和实操培训,带队积极开展线上医保、网上购物、普法反诈、销售农特产品等助农行动。如今,杜玲带领下,越来越多群众开始学习拍摄短视频,利用网络服务农业生产生活,开展就业创业。
“我们通过‘双培养’工程,发挥‘头雁效应’,创新推动‘百村万名新农人’培养培训计划,借助数字经济、电商平台,通过‘新媒体+培训+产业+销售’模式,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引导一批新农人懂技术、爱农村、善经营的大学毕业生、乡土人才回到农村拿起手机、进入网络,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湄潭县委组织部负责人陈坤明介绍,目前,全县组建“直播中心”9个,全县开展“百村万名新农人”培训19期2000余人。全县已培养村级组织领军人才55名,村级后备人才689名。2023年,湄潭县新增遴选994名“双培养”对象,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寨管家”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茶海连绵,一栋栋黔北特色民居点缀其间,沉甸甸的红缨子高粱涨红了“脸颊”,在微风中摇曳丰收的喜悦。
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吴孝强带队为社区民宿、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开展服务培训工作,为新一轮“乡村钓王”大赛、日常文艺演出等做足准备。
落花屯是湄潭县有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也是“寨管家”微治理模式发源地。当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新潮流,为群众提供新的“增收源”,不少群众在家门口有了新职业、新身份。
“今年避暑旅游市场很火爆,让我们乡村旅游收入也大大提升。”吴孝强介绍,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探索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目前全社区建成5家精品特色乡村民宿、酒店,200多个床位,上百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行业,目前已累计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万元。
火把节、傩戏、篮球、钓鱼大赛……精彩每天轮番上演。如今,在落花屯社区,30名“寨管家”也变身乡村旅游“服务员”,带头参与社区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规范村容村貌、村规民约等日常事务,我们还自觉监督和维护社区生产生活安全秩序,为广大游客答疑解惑,及时反馈解决游客需求等,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落花屯社区罗家湾组“寨管家”张俊发乐呵呵地说,“现在村子越来越漂亮,能获得省内外广大游客的喜爱和好评,我们心里也很自豪。”
以党建引领,激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文明乡风铸魂到户到人。以落花屯社区为起点,湄潭县创新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组寨为单元,各方力量有效参与”的“寨管家”微治理模式,逐步形成“小寨子·大治理”工作格局,建立完善工作体系,搭建服务保障机制,为乡村振兴凝心聚魂。
目前,全县共推选“寨管家”成员6856名,其中寨长1275名,宣传落实政策方针、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头参与产业振兴发展,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新农人”壮大现代农业“主力军”
立秋过后,湄潭县天城镇万亩辣椒迎来采收。在皂角村的湄潭瑛子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辣椒分拣大棚里,10余名农户正在精心地将不同品级的辣椒分拣装箱,负责人陈电忙着对接成都、重庆、贵阳等地的客商前来拉货。
“今年基地种植1000余亩辣椒,产量很喜人。我们已经发了3万余斤鲜辣椒,目前,每斤鲜辣椒平均市场价格约1.5元。”陈电介绍,“辣椒的丰收离不开科学管护和农机的推广运用,今年机耕机种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成本。”
为让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推进农业现代化,湄潭县天城镇依托腾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农机人员,聚焦茶叶、辣椒、水稻等大三主导农业产业,开展耕、种、防、管、收一条龙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
在天城镇腾达农机专业合作社,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飞防无人机……各种现代化农具整齐排列。上午刚结束水稻飞防任务,农机手张先杰又开始在手机微信群里“接单”。
“农业机械化确实高效太多了,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让我们农民解放了双手。”张先杰算了笔账:就传统种植水稻,1个人种1亩田犁地、移栽、病害防治管护、收割集中用工时间大概需要8天,而1个农机手用农机种1亩田,全程两小时不到。
采茶,插秧,收割油菜……如今,在合作社当专职农机手,张先杰每月都有服务订单,工资高的时候20余天就能赚8000多元。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关键。为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的“新农人”,壮大农业现代化“主力军”,湄潭县以农机合作社为抓手,成立耘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全县15个镇级农机合作社,抱团聚力,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套餐式服务菜单”,强化现代农业服务技能培训,让更多“新农人”“流”入乡村,“牛”在乡村。
返乡干农业,在外漂泊17年的彭忠回到湄潭组建茶园管理农技服务队,变身“茶管家”,开展以茶叶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带领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拓展社员超6000余人,合作社跻身“中国农民合作社全国500强”,名列48位,被授予“国家级示范社”,今年以来累计服务全县茶园面积超16万亩。
当好田间地头“大管家”,躬耕“智农”之道。眼下,全县476家大大小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智能农机“订单”服务制度、拓展专业培训等,为贵州农业孕育一批批“新农人”。
此外,为提升人才培育的实效性,湄潭县充分借势用好“智囊团”平台,全面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目前,湄潭通过新型农牧民培育项目,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00余人;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基地、农广校等平台,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0余期,培训3000余人;实施“千名茶业技能人才示范培训计划”,依托中职校大师工作室,开展茶叶技能培训300余期,培训农村茶叶实用人才2000余人次;深入实施“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等1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服务群众5000人次以上,培养茶叶、水稻、辣椒等主导产业明白人300余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编辑 吴传娟
二审 吴采丽
三审 赵勇军